东莞社区

查看: 200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莞事聚焦] 东莞骑楼命运 引发文化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30 10:11:3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骑楼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这种建筑适应南方天气潮湿多雨,商业楼宇密集等情况而建造的,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一楼为商铺,支撑二楼的柱子把人行道连接成一个长廊,可避风雨防日晒。这种建筑形式曾一度在广东大为流行。东莞最老街道振华路,就全部采用骑楼建筑形式,人行道宽约6米。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一直是莞城商业最繁华的地方。随着东莞莞城旧城改造推进,这条老街上骑楼命运引发了东莞市民关注,其拆除消息引发了东莞市民前往拍照、留念、缅怀、写生、创作,引起了东莞专业人士以它为背景拍摄电影、专题短片等,形成了一种对传统与现代文化冲击的思考。在东莞大力打造“文化名城”的新背景下,振华路骑楼或许能逃脱被拆命运,得以保留。
振华路骑楼
  骑楼承载莞邑生活记忆
  行走在振华路骑楼人行长廊下,仿佛还能看到往昔热闹的情景。不息人流在骑楼间穿行,间或停在商铺前与同为街坊店主聊聊,仿佛生意并不是生意,而只是街坊邻居的感情交流,耳边“茅根粥~~艇仔粥~~”的叫卖声不绝于耳,天晚了,站在挤满食客的粥铺前,匆匆吃完一碗粥,这一天才算是过了,于是满足地走向家的方向,而身后的骑楼还灯火通明,一派繁荣岭南莞邑风情。
  1934年至1936年7月,毕业于日本早稻田的东莞人刘纪文在广州市担任市长期间,把骑楼的建筑风格引进广州,时任东莞县县长陈达材与刘纪文是同窗,在刘纪文的影响下,他也在东莞大兴骑楼建设。当时莞城振华路一带因为京九铁路的建成通车,商业非常兴盛。据资料记载,那时莞城的一些街道已经出现了商品专一化,比如打锡街专卖锡器,卖麻街出售黄麻,文房街主营布匹,猪仔圩专卖猪仔等。1931年,这些街巷被拆除,建成马路:迎恩街、打锡街、驿前街改建为振华路;卖麻街改建为大西路;猪仔圩、纸扎街改建为维新路;教场大街改建为中山路;元宝街、茱萸街、豆豉街改建为和平路等。这些老街道都是以商业命名的。
  “维新路以前是做纸扎、灯笼的,叫纸扎街,中山路以前叫做文房街,全部都是卖文房四宝,维新路与中山路中间一段叫做猪仔圩,专卖鱼卖肉的……”仍然坚守在振华路的老店主讲起这些老街的历史感慨良多。在东莞,振华路骑楼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里商铺兴旺了几十年,以前一到墟日、重大节日,振华路就成了“不夜街”,到了夜晚做大戏、挑着担子卖小吃的小贩满街都是。振华路的骑楼以她独特的风格,毅然屹立于东莞百年老街上,见证着东莞的兴衰盛败。
  对这些老街的记忆随着老人们不断离去而逐渐消散,这些与振华路同期老街骑楼大多已经不复存在,只剩振华路上骑楼孤单屹立在这里,显得与周围现代化建筑格格不入。随着莞城区旧城改造推进,代表着旧日莞邑风情记忆的振华路骑楼也可能面临着被拆命运。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30 10:12:10 | 只看该作者
振华路上骑楼的拆迁
  骑楼或得以保留
  振华路上骑楼的拆迁缘于莞城规划一条名为可湖路道路修建。早在2005年,莞城就通过了《莞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审批,并将之作为正式的规划管理法规依据对外发布执行,其中可湖路的选址穿过了振华路,振华路骑楼为此必须拆除一部分。2007年,莞城又委托了著名的东莞籍建筑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先生主持设计了《可园片区城市设计》,何镜堂主张保留该片区旧城肌理风貌的同时,也需同时规划出解决此片区的交通问题的具体方案。基于这个出发点,在此片区的《城市设计》中也肯定了可湖路的规划建设的必要性。
  莞城曾经是东莞最繁荣的城外旧区,随着经济的发展,莞城亟须通过适当的旧城改造来活化旧区,使其重新聚集人气、再现繁荣。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与振华路骑楼一样曾是当年东莞繁荣标志的“华侨大厦”、“运河商场”、“莞城饭店”等都黯然消失。振华路周边旧区也大多拆迁改造,如今的振华路,骑楼被拆得七零八落,街坊商家走的走,散的散,年轻人都搬到新的楼盘,只剩下一些老人在此与孤寂的骑楼相伴,只能从仅存几间店铺里去寻找其往日的辉煌。
  振华路没落了,但是对于振华路生活记忆并没有在东莞市民脑海中消逝。振华路骑楼可能面临拆除消息一传出,立即在东莞引起争议,其中争议最大就是其去留问题。这个争论持续多年一直未有定论。
  振华路骑楼承载着许多东莞人的回忆,在振华路长大的小樱博客中写到:“小时候,我最开心的就是爸妈拖着我的手去运河商场买瓶酸奶吃,在阮涌路口买些鸡蛋仔吃;小时候,我妈妈晚上试过在振华路上摆卖衣服,我常要拿饭拿帐篷,小小的肩膀承着重重的东西,人山人海,我只看到前面到处是脚。一幕幕印象深刻。这条街带给我们太多的回忆,没有办法不去关注……”
  在东莞大力打造“文化名城”新历史时期,作为岭南文化代表,振华路命运再次迎来了转机。最近莞城街道党政代表团前往北京、上海和浙江考察15个旧城改造项目,为今年的“三旧”改造取经,这次取经之行,透露出来了振华路骑楼去留新信息。据了解,本次取经莞城街道党政代表团赴北京、上海和浙江杭州、绍兴等4个城市,重点考察包括北京什刹海、上海新天地、绍兴仓桥直街等在内的15个三旧改造示范项目。
  莞城街道党委书记王检养表示,此次考察的15个项目,都是四地在旧城改造中涌现的优质改造项目,它们大多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在保留自己独特历史魅力的同时又成功地使当地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值得莞城借鉴和学习。
  据悉,今年,莞城计划连通运河、东纵两大商圈的人民公园东西向步行通道,东纵商圈过街设施,北隅、西隅传统街区的景观整治等项目也将开始实施,在传统老区的改造上,将在不破坏原有历史面貌的前提下进行一定修整,比如振华路的特色骑楼建筑等。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30 10:12:56 | 只看该作者
       老街命运引发文化思考
  振华路骑楼去留未有定论,但是一股由她引起的文化思潮却悄然展开。为了保留对于昔日莞邑的风貌影像,以振华路为题材的摄影、写生、电影创作,音乐创作相继涌现。
  去年6月,一部以振华路拆迁为背景的独立制作电影——《莞少时》举行首映礼,吸引了近千名观众前来观看,其中有近三成人是“莞城仔”。电影中的人物在振华路上奔跑,观众仿佛也能听到童年时耳边吹过的风声。两位导演兼制作人林建勋和徐润祥都是从小在莞城长大,对于振华路有着深厚的感情,原本打算拍20多分钟短片的两人,投入数万元耗时4个月,最终拍出了65分钟的电影《莞少时》。这部片不仅承载了他们的旧城记忆,也寄托了他们对未来的畅想。
  “我们一直在思考东莞文化在哪里,其实并不是批驳东莞没有文化,只是东莞本土的文化受香港等地文化冲击得厉害。东莞想要做出本土的文化,就要创新,就要年轻人敢想敢做,做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来,而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林建勋说。
  首映礼上,从小在振华路长大的林建勋现场演唱了电影主题曲,歌词中莞城仔熟悉的“菊花园、鸡蛋仔、东方红、高第街、椰林冰室,让现场再一次陷入怀旧之中。观众阿卡非常感动,他说:“如果不是因为振华路要拆迁,我还没什么感觉。我外婆住在那里,我从小就在那里玩,现在要拆了,再来看这部电影,觉得很感人。”
  一段题为《振华莞城》的视频最近也在网上备受关注,这是“莞城80末队” 花2个星期走访的拍摄的成果,视频中展示了振华路昔日的繁荣和今日的荒凉,用略显深沉的音乐带出了这个沉重的话题:如何让这片地方重新振华,如何活化和保育?
  “莞城80末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们手绘出一份“幻想莞城”地图,“幻想”把莞城变成一个文化旅游的中心,把振华路骑楼保留下来,骑楼二楼模仿厦门鼓浪屿的家庭旅馆的经营模式,有些可改成咖啡馆;东方红照相馆可以模仿上海的老字号照相馆“添姿照相馆”等。
  “80末”队员对振华路等街道的店铺升级也提出了不少建议:以人文建筑为主的旅游景点,以文化资源为主的商业集聚,以特色店铺带动的同类行业兴起,以空间资源重塑的经济挖掘点。在一份针对中老青年不同年龄人群的调查问卷中,组员建议对饱含历史文化的骑楼建筑和旧城街道进行保育改造,发展一个创新概念的休闲文化步行街,因为调查结果显示,振华路等街道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发展为步行街的文化与商业基础。
  一段以振华路骑楼废墟为舞台摇滚乐队演出视频则引起人们现代文化对于传统文化冲击的思考。
  摄影师小聂告诉记者,他到东莞的第一天,就问朋友:“东莞有什么可拍的?”朋友没加考虑就说:“去振华路吧,好好体会,仔细地拍,拍完了振华路,你就了解东莞的文化了。从此,他便迷恋上了振华路,也断断续续拍了4年,记录了振华路骑楼的不同风貌。
  摄影爱好者阿九表示,有空她就会带这相机到振华路骑楼看看,这是因为东莞老街的风情需要记录,莞邑过去生活情景需要定格,后人需要回忆,否则历史就在这里断了线,戛然而止。一部没有振华路骑楼历史的东莞史肯定是不完整的,也肯定会留下遗憾,因此她想在骑楼被拆前,把振华路骑楼保留在自己相片中。
地板
发表于 2012-1-30 14:50:57 | 只看该作者
仅仅残存的东莞文化,难道只能保存在照片当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2011 东莞社区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工信部:粤ICP备18106376号

广告投放、活动推广、商务QQ:63743544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60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