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社区

查看: 289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食杂谈] 东坑“糖不甩”:好一碗“非遗级”甜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3 18:05: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糖笔粒,鸡蛋丝,糯米丸,拉黄旗(代表平安),又大又小,又官名又富贵……”年近七十岁的黄瑞珠如今依然记得奶奶一边唱歌,一边煮“糖不甩”的情形。    作为一项传统的手工艺技,东坑“糖不甩”曾入围市级“非遗”保护名录,年仅七十的黄瑞珠是“糖不甩”非遗继承人之一,从她记事知悉的年代,“糖不甩”是东坑人的“燕窝级”甜品,能吃上“糖不甩”,是一种奢侈,如今已经成为东莞人普遍能吃到的街头民间美食。
    曾是送行必备 后为寻常小吃
    “糖不甩”,顾名思义就是粘、甩不掉的东西,形似汤圆,取其甜蜜美满的意思。据东坑老一辈人介绍,“糖不甩”出名还与丁屋村有联系,这个有碑为证,有待考究。公元1883年,即光绪九年,慈禧终止听政,光绪帝亲政,广开贤路,恢复全国科举。东坑丁屋村贫苦才子丁仁长,上京赴考,沿途以吃母亲所做“糖不甩”糕点充饥,试后被光绪帝钦点为癸未科进士,御封“翰林院庶吉大学士”,惊动乡梓,从此,东坑人子女外出谋生前,老人们都会为他们煮上一碗“糖不甩”。
    据传,“糖不甩”还与旧时的婚俗有关,其制作原料为糯粉、米粉,寓意团团圆圆吉利,甜甜蜜蜜幸福。男方去女方家提亲,如果女方端来一碗鸡蛋糖水,则寓意“散”了,求亲不成;如果端来一碗“糖不甩”,则为甩也甩不了了,表示婚事成功。
    旧时,由于当时工业不发达,煮“糖不甩”几乎全靠手工,整个过程极其繁冗,熟练的妇女就要从早上五点忙到中午才能做出。到了八九十年代,村里有了碎米机,做“糖不甩”就容易了很多。“那时,家里来了亲朋好友,我们都会煮上一锅热腾腾的‘糖不甩’来招待他们。”在黄瑞珠的印象里,当时周边几十户人家,家家都有煮”糖不甩”做下午茶点或招待客人的习惯,“糖不甩”也由“奢侈品”、村级“贡品”变为家常甜点。
    “非遗”传人愿免费授艺
    黄瑞珠说,东坑几乎所有上了年纪的老人都会做,而在2010年,东坑“糖不甩”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年近七十的黄瑞珠,也成为东坑“糖不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之一。在2010年东莞举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日”期间,东坑镇的“糖不甩”和“木鱼歌”亮相其中,黄瑞珠还清晰地记得,那时,她和几个伙伴现场制作的糖不甩被一抢而空的情景。
    但黄瑞珠还是能感觉到,人们对“糖不甩”的热情正在渐渐减退。繁冗固定的上班时间,丰富多彩的休闲时间,占据了人们大部分的时间,很少人会再去花心思煮“糖不甩”。
    现在,黄瑞珠经常和她两位五十多岁的伙伴们一起,只要有闲暇时间,或受举办宴会的人邀请的时候,她们都会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为他们制作甜品“糖不甩”。揉搓的面粉丸子,犹如一个个精灵,在她手中飞快地成型、跳动,最后制作成酥软香滑的“糖不甩”美食。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这项简单的手艺,弘扬我们本土的传统手工技艺。”黄瑞珠坦然,虽然糖不甩制作手法简单,但很少有年轻人知道这种工艺活。人们都乐意吃,却不乐意做。黄瑞珠透露了自己担忧,如果有年轻人乐意学习如何制作“糖不甩”,她表示愿意免费教学。
沙发
发表于 2012-8-4 00:13:27 | 只看该作者
糖笔粒,鸡蛋丝,糯米丸,拉黄旗(代表平安),又大又小,又官名又富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2011 东莞社区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工信部:粤ICP备18106376号

广告投放、活动推广、商务QQ:63743544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60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