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社区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游牧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摄影技巧] 摄影技巧分享

[复制链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4-10 14:11:20 | 只看该作者
0
三十八、减轻数码相机时滞六招儿
随着数码相机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不断降低,500万 像素以上的数码相机已经十分普及了。高端专业级数码相机的操作功能已基本接近传统相机了,比如拥有多种曝光补偿,闪光灯操控和变焦控制等,已基本能够满足 一些特殊摄影的需求。所以现在选择数码相机的摄影人越来越多,但数码相机相对于传统相机,总还存在着某些不足,其中,数码相机的时滞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问 题。要避免数码相机时滞,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时滞的含义,我这里所说的数码相机时滞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所有存在于数码相机拍摄过程中的时间耽搁,包 括对焦时间,快门时滞和存储时间。

既然数码相机时滞的组成这个病因我们已基本了解,那么我们可以对症下药了,具体怎样避免数码相机时滞我们可以根据各人的喜好和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

第一招

在选择数码相机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注意尽量选择快门时滞和存储时间较小的相机。当然,数码相机官方公布的时滞数据是在特定环境下测试得到的,但可以作为对比数据供选购时参考。

第二招

拍摄时尽量不要采用液晶显示屏取景,因为液晶屏显示,是经过数据处理后的图像,一般会比光学取景器需更长的时间。当然,这个方法对于习惯用显示屏取景的人来说可能有些不太适应,但在捕获运动场景的时候,我们也偶尔改变一下自己的习惯。

第三招

对于使用自动对焦方式拍摄的时候,我们可以事先锁定对焦点,或者干脆就取消自动对焦,这样可以减少自动对焦所需要的时间。

第四招

熟悉相机的时滞特性,对被摄物的运动状态有所估计,根据相机时滞的长短,适当提前按下快门以捕捉到拍摄的时机。这个方法在实际拍摄中比较常用,但需要一定的经验,初学者可以多多练习。

第五招

在允许的条件下减小照片的尺寸,降低质量和提高压缩比,这也是提高拍摄速度,减少拍摄延时的一个很好方法,这比较适合拍摄像素较低用于网络浏览的动态照片。

也 可以利用数码相式的连拍功能,在短时间内连续拍摄多张照片,将运动物体连续记录下来,最后从多幅照片中挑选出一张拍到的精彩瞬间。不过,在选择连拍模式 时,我们也要付出一些时间作为代价,因为相机还要用更多的时间将暂存在高速缓存上的数据写入存储卡中,对我们来说再次按下快门的时间则是更长时间的等待, 也就是拍摄延时现象更觉明显了。

第六招

以上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快门时滞”所带来的遗憾。

在 选择数码相机时,我们在根据自身需要定位后,除了快门时滞和存储时间等有关参数应该引起重视,还应该注意从打开电源到实际能够拍摄的所需要的时间〔也称相 机起动时间〕等指标。大多数民用级相机的说明书或规格表上,对这几项指标不作详细的公布,是有意的回避还是不慎的失误,我们不作评论。反正,在实际使用 中,这几项指标严重影响着相机的响应速度,尤其是在对运动场面进行连续抓拍时,这种影响更为显著。

小贴士

何为数码相机时滞?

数码相机时滞包括对焦时间、快门时滞和存储时间,对焦时间是指采用自动对焦的相机,自动对焦所需时间。这个时间耽搁无论是传统胶片相机还是数码相机都存在,所以并不能算是数码相机特有的。

快门时滞是指从按下快门释放按钮到开始曝光中间的这段时间,其实也就是按动快门到能够实际拍摄的时间。传统相机因机械运动需要时间,也有快门时滞,通常说大约是0.05秒, 传统相机上可以忽略的快门时滞,到数码相机这里却成了一个通病,相对传统相机来说,数码相机不仅有着机械运动需要的时间,更多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摸拟 信号),电信号再转换成数据的过程。尽管光电转换的时间很短,但数据处理速度受相机所采用的中央处理器速度的影响。如果使用液晶屏取景,则时滞就会更大, 因为影像通过镜头、CCD及软件处理之后反映在液晶取景屏上也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快门时滞是影响数码相机时滞的一个主要因素。

存储时间是指拍摄一张照片后,数码相机向存储卡传输数据的时间,这也是数码相机所特有的现象。不过,目前某些高端的数码相机采用缓存的方式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但一般民用数码相机的存储时间还是影响数码相机时滞的一个方面。
三十九、光圈的运用 敢用大光圈善用小光圈
光 圈是摄影创作最重要的摄影元素之一,除了控制进光量来满足曝光需要外,也是获得特定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  ⒈大光圈和成像质量的对立统一。一般情况下, 大光圈时成像质量相对较差,不过新一代镜头最大光圈时的成像质量已大为改善,充分利用大光圈的成像特点可获得与众不同的图像。由于此时景深小,便于清晰反 映某一特定区域而其他部位相对虚化,突出主体。照度较差时,如手持相机拍摄,采用大光圈可使用高速快门,防止机震影响成像清晰度。一些摄影者很少使用最大 光圈,通常只用f5.6、f4,要充分发挥大光圈的特点,则要敢于使用最大光圈,如大口径标准镜头光圈完全可用f1.8、f1.4等最大光圈,中长焦镜头则应敢于使用最大光圈f2.8,此时配合摄距、背景与主体的距离(背景与主体的距离越远,大光圈形成的虚化背景效果就越明显,反之亦然)等,可将大光圈的效果充分体现出来。或许最大光圈拍摄的成像质量没有中等光圈来得好,但这方面损失和所得到的艺术效果相比较仍然值得。
⒉虚化背景。虚化背景时通常选择大光圈或长焦镜头,至于光圈究竟多大才算合适呢?实际上,除了200mm甚至焦距更长的远摄距镜头外,通常都要使用最大光圈。使用标准镜头拍摄不妨选择最大光圈f2.8甚至f1.4,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别具一格的韵味,真正将主体与背景明显分离。由于数码相机景深相对比较大,如不采用最大光圈,主体很难突出。
⒊小光圈和长景深。利用小光圈获得大景深是拍摄风光片时常常采用的方法,但这还要和镜头焦距、摄距等因素相结合。如用长焦镜头,在2-3米摄距时,即使用f32光圈,也不会获得很大景深。换言之,只要被摄对象和背景都处于无限远,即使光圈较大,也会有很大的景深。
⒋光圈大小因题材而异。在人物摄影中,常常用到大光圈,而风光摄影使用小光圈机会较多。拍摄溪流,为表现流水的动感,需要采用1/8-1/2秒这样的慢速度,不采用小光圈必然导致曝光过度;逆光拍摄波光舟影等,如采用到f22、f32这样的小光圈,水面细小的波光会产生类似加用星光镜的效果;拍摄焰火等题材,由于需要1/2秒-1秒曝光时间才能完美地表现焰火形状,因此也需要选择小光圈。
⒌小光圈宜配合三脚架使用。拍摄静物风光等题材使用小光圈,对成像清晰度要求比较高。在中等照度下采用f22光圈,快门速度常常在1/30秒左右,没有三脚架,手持相机拍摄,往往会因机震、人体生理运动等因素而影响清晰度,因此在照度较低时使用小光圈,要充分利用各种依托物,合理握持相机。如使用数码相机,可提高感光度以做补救。
四十、光圈优先及其使用!
先说说什么是光圈优先以及什么情况下才使用光圈优先,快门优先的问题留在下节课在探讨。
至于光圈是什么我就不说了,大家查查资料,先看看你的相机是否有光圈优先功能吧。并不是所有的相机都用光圈优先的功能,例如傻瓜机就没有,有光圈优先功能的相机通常会有一个功能转盘,转到“A”字母处就是光圈优先了,有的则是在菜单里面设置光圈优先的。
光 圈优先就是手动定义光圈的大小,相机会根据这个光圈值确定快门速度。由于光圈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景深,因此在平常的拍摄中此模式使用最为广泛。在拍摄人像 时,我们一般采用大光圈长焦距而达到虚化背景获取较浅景深的作用,这样可以突出主体。同时较大的光圈,也能得到较快的快门值,从而提高手持拍摄的稳定。在 拍摄风景这一类的照片时,我们往往采用较小的光圈值,这样景深的范围比较广,可以使远处和近处的景物都清晰,同样这一点在拍摄夜景时也适用。
不过对于素质不佳的镜头,光圈全开时相片成像质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镜头在较小的光圈下通常成像质量较好
四十一、初学者的构图禁忌!
摄 影就如同绘画、构图的作用极为重要。出色的构图,能使画面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给人以美感。一幅照片,若不具备良好的构图形式,往往无法引人入胜,更不能 尽兴地表达内容。在迈入艺术的自由王国之前,只有掌握其基本规律和标准方法,才能避免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之现象。初学摄影者常犯的错误有:
1.画面撑得太足
有些初学摄影者拍照时喜欢让被摄主体顶天立地充满画面,这很不利于照片后期制作过程中进行裁剪。同时也会令到作品显得拘谨、死板。
2.地平线倾斜
有的人为了将一些高大的景物拍全,便在取景时采取了让画面倾斜的方法。这实在是个得不偿失的做法。如此,势必造成地平线倾斜,画面失衡,视觉感受不舒服。
3.头撞南墙
拍摄侧面的人像或带有向前冲势的物体时,没有在画面主体的前方留一定的空间,给人一种头撞南墙的感觉,画面显得沉闷、压抑。
4.附加物缠身
背景选择不当,产生了烟囱长在肩膀上、脑袋上冒出大树杈等现象,破坏了人物原来的形象。
5.落格
当被摄者与高大的衬景在一起时,顾景不顾人,一味将镜头抬高,结果是拍全了,可人物在画面上常常只剩下个脑袋,落在画面的下端,非常难看。
6.画面分裂
取景时没有处理好地平线的位置,将其置于画面正中,于是画面被一分为二,呈分裂状,缺乏和谐、统一之感。
7.喧宾夺主
在画面中过多地表现了陪衬体,使主体物处于次要的地位,反而不引人注目。
8.缺乏趣味中心
取景时缺乏忍痛割爱的精神,“鱼”区,“熊掌”亦取,意欲兼收并蓄,反而造成了画面无主次、小头绪、结构松散、杂乱无章的现象。
9.各顾东西,神情不一致
在拍摄众人合影照时,人物的位置没安排好,不能形成一个向核心靠拢的趋势,画面形势呈分裂状,与作品所欲表现的主题不相符。
10.画面失衡
在构图时没有顾及画面的影调结构、色彩结构的协调,造成画面色彩,影调失衡,影像照片效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2011 东莞社区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工信部:粤ICP备18106376号

广告投放、活动推广、商务QQ:63743544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60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