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社区

查看: 15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市杂谈] 松山湖在未来15年内的发展蓝图 将建近137万平方米保障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4-24 16:42: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东莞松山湖将按照总人口的8%左右提供保障性住房,保障性住房面积将达137万平方米,未来将有近3.6万人受益。近日,记者获悉,东莞市总规委员会审议通过了《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规划(2016~2030)纲要》(以下简称《总规纲要》),这标志着松山湖在未来15年内的发展蓝图已现雏形。
  将按总人口8%提供保障房
  《总规纲要》明确,根据松山湖的人口产业特征、就业需求和环境与质量容量,2020年园区总人口规模约为20万人,2030年总人口规模为45万人。
  伴随着人口增长的是住房面积的增加。《总规纲要》透露,规划至2030年,松山湖人均住房面积达38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总量达1710万平方米,远高于目前中国城市人均住宅32.91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同时,按照总人口的8%左右提供保障性住房,也就是说为3.6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人士提供保障性住房,总面积将达137万平方米。
  据悉,松山湖的居住用地规划成5个片区,分别为北区、中区、西区、东区、南区。其中北区规划居住人口3.2万;中区规划居住人口14.8万;西区规划居住人口2万;东区规划居住人口14.5万;南区规划居住人口10.5万。也就是说,松山湖中区、东区和南区将是居住人口最多的区域。而松山湖的保障性住房类型为公共租赁住房,建筑面积原则控制在60平方米以内。园区规划了7处独立占地的保障性住房及1处混合建设保障性住房。
  新增三条与市区的联系通道
  松山湖地处东莞的几何中心,无论是加强与深圳对接还是与市区的联系,关键在于打造快速畅通的交通系统。
  根据《总规纲要》的规划,松山湖将新增三条与市区的联系通道,分别为松山湖二通道(连接八一路与松山湖)、环莞快速三期(连接环莞快速与环城路)、松山湖大道延长线(东接常平)。三条新增道路建成后,不但增加松山湖与市区的联系渠道,也将缓解松山湖大道转入环城路以及八一路目前严重拥堵的状况。
  规划还新增了松山湖与大岭山、大朗以及深圳的联系通道。其中,将新增龙大高速至松山湖的出入口,经美景路至松山湖南部片区,加强松山湖南部与深圳方向的交通联系。
  在城际线路方面,除已建成的莞惠城际外,争取莞深城际、中虎龙城际两条城际轨道进入园区。中虎龙城际由西向东通过大岭山镇设站,沿环湖路衔接至大朗镇设站,再至深圳龙岗。规划莞深城际由深圳前海、光明新区连接至松山湖,经新城大道、莞樟路连接至东莞城区。城市轨道方面则落实东莞地铁1号线、3号线、深圳地铁13号线北延线三条线路。
  通过新增的龙大高速至松山湖的出入口,再加上轨道交通与深圳地铁的衔接,松山湖乃至整个东莞市都将与深圳的距离越来越近,缩短了两地的时间和空间。
  规划九大新型产业片区
  松山湖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未来15年内的产业发展有何规划呢?《总规纲要》显示,松山湖将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势,重点发展高端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机器人四大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文化创意、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通过引入轨道交通等新型交通方式,完善与深圳之间的交通联系。同时,预控重点项目用地,通过与大朗镇的合作,将松山湖南部地区建设成为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创新地区。
  据了解,园区规划了九大新型产业片区: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区、新能源产业集群区分布于园区北部,以高端电子信息、机器人、新能源为主要产业;综合型产业园区、科技服务中心区、产学研一体基地分布于园区中部,发展科研创新和生产性服务功能;生物科技产业集群、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分布于园区东部;科技金融产业园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基地分布于园区南部,大力培育金融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未来15年,园区工业用地主要分布于园区北部和东部,形成两大工业集群区。莞深高速以北培育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机器人产业集群;美景路两侧重点培育生物科技产业集群和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据悉,松山湖的机器人产业将以园区机器人产业基地为核心,与国内其他机器人基地进行差异化建设发展,形成园区内机器人企业特色化、专业化、集聚化发展的道路,打造富有特色的世界一流的机器人产业基地。
  松山湖机器人智能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是东莞唯一一个入围2016年度广东省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试点的产业集群。截至2016年9月底,园区已经聚集了156家机器人企业,初步形成从核心零部件到系统集成商的机器人产业链条,区内每四家机器人企业中就有一家是高科技企业。
  目前,松山湖已经培育起两个较大的机器人生态圈,分别是广东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生态圈(采用传统新型研发机构模式)、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生态圈(采用市场配置资源模式)。这两大生态圈各具特色,推动园区机器人产业形成集聚效应。
  记者 叶虹 段亚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2011 东莞社区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工信部:粤ICP备18106376号

广告投放、活动推广、商务QQ:63743544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60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